他立志北伐!八出祁山、困邓艾于祁山 眼看大功告成却功亏一篑

他立志北伐!八出祁山、困邓艾于祁山 眼看大功告成却功亏一篑 姜维 新解三国演义 第1张

  三国演义里的姜维是个大英雄,在N代中国人眼里似乎已经定根儿了。可是就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我认为此人是被吹出来的。姜维文武双全又是诸葛亮的学生,位居大将军,总揽全国兵权,其军队还配有当时比较前沿的的高科技,十发连弩(相当于散弹枪)。


  然而却八出祁山,啥都没有落着。第九回号称困邓艾于祁山,歼灭其祁山九寨,大功就要搞成。结果后主信谗言昭班师,功亏一篑。所以似乎姜某人是个被冤枉的英雄。


  看似怪有理,实际上非常不现实。根据姜维的所作所为可以推论出姜维自身有很多失败的地方导致最终蜀汉的灭亡。


  我归纳了一下有以下这么五个问题——


  1、局势错误2、用兵错误3、用人错误4、政治决策错误5、谋求国际间合作错误


  下面我就这五大错误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姜维的对局势判断的错误


  当时政府的政治局势处于诸葛亮刚死,国内政治还不太稳定,刚刚换班,格局还不是很清楚。比如当时的丞相已经没有军权了,那他的幕僚也就换了一堆。提上来的人也都变了。因此虽然魏国当时政治在姜维看来是内乱,其实只是换了个皇帝,别的都还没有动,加上司马集团操纵政权排除异己,实际上政权是巩固了。而蜀国国内却有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大家难道没有发现有些将军跟文臣都不出现了吗?因此在这种局势下因国内政治不稳出兵等决策容易遭到质疑而影响前方的情况下,姜维没有稳定自己在国内的政治地位一味制定出兵伐魏的计划,不占天时,导致政府的不信任,是对政治局势的判断错误。


  二、姜维的用兵错误


  1、军费错误


  孙子兵法上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诸葛亮死在最后一次阀魏的征程中。按兵书说10万都是日费千金、劳师动众,那么诸葛亮第一次出兵就30多万。一共出了六回。中间还多次与司马懿僵持玩持久战。当时国家能给姜维多少钱?所以在姜维在第一次兵败牛头山的时候就能推论出当时的军费开支明显是有问题的,要不他为啥非要去结盟羌人共同打陕北跟甘肃?此前也没有跟羌人结交太多,他还要联盟不稳定关系呢?因为他没有钱,没办法。


  2、战略错误


  特别提出来一点书上没有说的,就是姜维的出兵地点的问题,姜维屯兵是在汉中,打的是祁山,祁山在汉中的西北方南接阴平跟沓中,汉中往祁山走中间要横穿阳平关大路,再走秦岭才能到祁山。还要先打沓中,再打阴平这是前7次都这样。诸葛亮多次打祁山,这个地方当时魏过派郭怀镇守,饱涵精锐。当时一旦走出秦岭到了天水平地,就有司马集团亲自调教出来的重装骑兵跟马弓手等住在加上本身陕北跟甘肃就有非常强大的步兵也是司马集团带出来的。姜维钱少,因为要过秦岭又没有骑兵,走到那里要先打阴平再打一下沓中然后才能打祁山。就算是打下来了天水地区已经不是当初诸葛亮那个时代的天水了。所以姜维到那里就吃亏,兵也不胜人家,人家速度快,而且重视装甲跟防御,你连弩往铁甲上射必然也减少功效,路多,兵少粮。只有速战,人家还本身就再那里搞了几十年的重装防卫,所以姜维失败是个必然。当然还有书里说的其他战略决策上的失误。


  有人说诸葛亮不是也打祁山?不错,但当时边境线不一样,从下辨以西到祁山以南的阴平、沓中以及羌南地区都是诸葛亮的,他划给汉中地区了,所以他不需要长途跋涉。本身在那里就有驻防,可以直接向祁山出兵。后来他一死,撤军的时候这些地盘都没有了。所以姜维要横向的走秦岭。战略地形都不一样。见人民出版社出的三国地图。


  因此从这两点看来,姜维的战略是错误的。


  三、姜维的用人错误


  诸葛亮在用人上是保守的,他曾多次提出来他定的法律跟用的人不可轻换。姜维是他的学生也保守,更何况诸葛亮不让换,他要是乱换,在第一个问题中我提到了他的政府根本不稳定,他就有被斗下来的可能。


  所以在用人上姜维也无人可用。像廖化同志都多老了,本身也没有太大的能力(包括张翼),诸葛亮都没有用过他。所以罗贯中说诸葛亮光想只手将天补,其实姜维才是正而八经光想只手将天补。而当时的魏国,北跨陕北、甘肃、山西、山东以及东北以南的昌黎,中间河北、中原以及湖北北边地区,浙江江苏北边地区。中国当时的人才文武都主要出在这里。政治稳定有人可用、有人可依,说来个郝昭、王双、郭淮、钟会、邓艾说来就来,文鸯、羊枯、杜预这写年轻的也是说找到就找到了。可是蜀国北靠陕西以南中间四川,从成都到巴东地区根本就没有人住,南边贵州云南当时还是蛮族地区。


  再这种人才缺乏的严峻情况下,姜维不能学魏国顺手拣人,应该在北战先积极主动的发掘人才。即便你政治上有影响。你把找到的人将来带到前方一历练一立功提上来几个也是很容易的。像诸葛瞻这样的人如果他请来历练一下最后会败给邓艾?如果说蜀中真的找不出来大将,那么后来的晋国内战为什么会有刘渊这样的人?所以虽然有地域问题但是积极主动还是能找来几个。可是他就没有往这方面考虑。


  所以在用人上姜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姜维的政治决策失误


  姜维在多次北伐失败,弄的朝野对其不信任,却偏偏顶着风头干。一而再再而三的北阀,置后放于不顾。如果他想回来加强一下政治还是很容易的,他有功劳,脑子聪明,又是元老。本身人家就不得罪他,他再加见笑脸,团结几个人跟玩一样。比如第9次回来的时候欣正先生告诉他后主为啥要叫他回来,这个人为啥不早点给他说或者去个信?这一点就证明姜维的人缘太差,政治影响力低。何况失败八次谁敢保他?


  更何况他不知道先巩固后方,政治革新先图发展自强使后方系统化、稳定团结、提高国内经济发展,加强综合国力,达到可持续发展,而后再说北阀。这点是最大的政治决策失误。诸葛亮在他之前不就是先做到的这些吗?


  因此姜维当时作为国家重臣不考虑这些,一味随意牵动国家根本,是政治决策上的失误。


  五、姜维在谋求国际间合作的错误


  这里在关于与羌兵那次合作就不提了,上面已经说过。只要提一下与吴国的国际间合作之失误。


  当时魏国主要的威胁就是蜀国,并且经过与诸葛亮的多次战斗看透了蜀国欲征服魏国必先征服西北,欲征服西北必先征服祁山。因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镇守西北,派良将专守祁山。这个时候全国精锐与物资大半都花在这一片。因而东方肾虚,这个时候将维不能够把握机会,联合吴国攻打魏国,自己一个去挑衅。偶尔想起来了叫人家吴国出一次兵。这样有啥用?人家吴国必然认为你有事儿了你叫我,没事儿各过个的。就那人家为了自己的利害关系也帮忙了。可是为什么不成功?关键就在于平时的交往交流上。你姜维什么时候出兵都不知道,吴该采取怎样的系统配合。吴对此全然不知,怎么合作?邓艾罚蜀姜维的剑阁守军快不行了才想起来叫吴国。错失多次良好的合作机会。更别说吴蜀有其他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了。


  要想证明当时魏国在吴以北的部署并不系统很容易推断,阀吴的时候,用的羊枯是当时临时挑的。在此之前根本没有可靠的人才。所以当时的陆抗要是和姜维连手,这两个厉害角色弄的魏左右不能顾盼还是很容易的。至少能各得地盘。


  所以姜维在谋求国际间合作方面失掉良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最后总结一下,姜维在这五大错误当中从人性来说犯了眼光狭隘跟心胸狭窄的错误。认不清国内外形势是眼光狭窄;不愿意与政府政要以及国际间合作犯了小心眼错误及心胸狭窄。因此姜维是个将材不是个帅才。这点诸葛亮不能看其属性以人补之缺点,也是个失误。


  顺便提出一个重点,以当时蜀的国力与姜维的这些失败所引发的问题看。即便第九次后主没有叫姜维回来,就是第九次打下了祁山也未必就能打下西北地区,占领全魏。第一、当时祁山位于秦岭北边,是山路。多是步兵作战。而祁山后面的雍、凉地区到处是精锐的重装骑兵与甲兵,是司马集团多年调教与历练的。姜维存在这么多不足,好不容易拿下个小祁山根本难以再向北挺进去面对那么多强兵。


  第二就是,即便打下整个西北,魏照样强大。那只是相当于一个省而已。何况魏要是被削弱了,吴也不会不抓紧时间抢地盘。所以姜维想同一全中国实在是不现实。


  这就是姜维必然失败的五大原因,并非小说里面说的那么简单。



文丨阅读三国(今日头条)

标签:
作者:司马青衫
附庸风雅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遇见美好,聪明人是分享出去.)
版权所有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或注明出处:http://www.simaqingshan.com/post/2027.html

已有 0 位网友参与,快来吐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