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写诗_怎么写诗_初学者必看!(​​九、关于词、曲和联)

1【词】


词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词是由诗发展来的,所以又叫做“诗余”。词相较于诗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词有长短句,所以有人也把词叫做“长短句”。


词按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照段落可分为单调、双调(两段,分上下阙,蝶恋花、水调歌头等等都是)、三叠、四叠。双调最常见,其次是小令,三叠、四叠罕用。


1.1[词韵(词林正韵)]


词韵和古体诗韵类似,可以用平水韵,一般用韵较宽,也是在平水韵的基础上合并。

词韵的依据是戈载的《词林正韵》,共十九部。比古体诗韵有些许不同,这里就不列举了。有意者自行参考。


1.2[词律]


词不像近体诗,就那么几种句式。词有词牌,如:江城子、雨霖铃等。词牌代表的是这类词的感情基调、平仄格式、字数多少、拘束、韵脚等,它可以以本意作为题目,也可以另有题目。而后人根据这些,把句数、韵脚都标识出来,就成为了词谱。按照词谱写词,所以叫做“填词”。


附:填词种类。


a.按谱填词:词人精通音律,会自己作曲,可以直接按曲谱填词,如:柳永、周邦彦。

b.按箫填词:词人不会作曲,但是能听懂曲调,按曲调填词,如:苏轼、秦观、辛弃疾等。

c.依句填词:词人不懂音律,只能按前人作品的句式、每句的平仄格式填词,如:陆游等。现在按词谱填词即属此列。


最后,记得在一份资料上看到,笑说网络上大多人都是“按字填词”的。

“只是用一首古人的作品,然后去模仿修改,仅满足于字数、句数相同,有时连压韵都不顾。”“按字填词”一说,真的是贴切得很!


【从上述填词的种类演变,也可以看出格律由来的道理以及它的存在价值!】


2【曲】


对于曲,笔者认知不多,但是和词的道理差不多,懂了词的格律,就可以类推到曲。

不同的是,曲可以有衬字,也有剧本的问题,这里不细说。

笔者也只是写过一首《天净沙》的曲,且把韵放得很宽,几乎用的是普通话韵了。


3【联】


联,即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其性质和律诗中的对仗句无二。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


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诗经中就有它的影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对联的句式,来源于诗词曲赋骈文,而句脚安排主要借鉴于骈文。因为诗词曲和律赋的句脚都要受用韵的限制,惟独骈文讲求对仗和平仄,不需押韵,与对联非常接近。


骈文:一种文体,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如:王勃《滕王阁序》(这也是笔者最喜爱的一篇文章)


[对联格律]


1)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


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当然,有些特例,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上联平收、下联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


2)这里只说明一下对联的两种最基本的正格(上联为例,下联相对应)


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句式”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规则。(这个规则称之为:马蹄韵,因形如马走路而得名)

如:一个四字联。第一种为:仄平平仄,相应下联为:平仄仄平。第二种为:平平仄仄,相应下联为:仄仄平平。


3)由于律诗的存在,五言、七言联还有两种格式(仅列举上联,下联相应反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4)对联不像律诗,只有相对的两句。它可以是多句的组合相对。


如: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


此时的平仄规则为:


a.每句自身的平仄和上面一样,如“申奥成功”,是四字联“仄仄平平”的变格;

b.句子与句子之间,看句脚的规律(句脚即是句尾一字),也呈“马蹄韵”,上联的三个句脚“成”“通”“岁”,是三字言的马蹄韵“平平仄”。

c.仍旧是上联末尾字为仄,下联末尾字为平。“岁”“春”。

d.下联和上联相反(无论句中还是句脚)。句中:“兴邦业举”“平平仄仄”;句脚“举”“展”“春”,“仄仄平”。


至于对联的变格及其他特殊情况,以及对联的各种用途分类、嵌字嵌名,有意者自行学习,笔者不再赘述。


【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百字。其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


推荐:

如何学习写诗_怎么写诗_初学者必看!(目录)


标签:
作者:司马青衫
附庸风雅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遇见美好,聪明人是分享出去.)
版权所有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或注明出处:http://www.simaqingshan.com/post/625.html

相关文章

已有 0 位网友参与,快来吐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