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集:《石破天惊》 《莲浦村里的鬼怪故事》

第三十二集:《石破天惊》 《莲浦村里的鬼怪故事》 莲浦村里的鬼怪故事 精彩小说 第1张

  上集故事讲到,张包肉当木匠,一半是无师自通,一半来自鬼师父的传授。那么,他这石匠和铁匠的两个儿子,是不是和他一样,也与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呢?我问张老顺。


  张老顺说:也无关系也有关系。


  此话怎讲?我不明白。


  张老顺说:张包肉的两个儿子都有明确的师承,也就是说他们都启蒙于实实在在、有名有姓的师傅,这与张包肉的境遇不一样,所以说和鬼没有关系;可后来,他们在生活中又有过离奇古怪的经历,都和鬼打过不少交道,这就叫也有关系。


  先说当石匠的大儿子。


  大儿子名叫张转祥。他本来想从父亲张包肉那里继承衣钵过来做一名好木匠,无奈听了张包肉临死前那一番话,也就打消了做木匠的念头。虽然做不成木匠,但他却不愿意再到庄稼地里一个汗珠摔八瓣的干农活了,决心做一个匠人,凭手艺吃饭。当年在莲浦一带的匠人中,木匠为第一手艺人,最受人敬仰。排在木匠之后的是石匠。这个排序是与莲浦一带的地理环境分不开的。如果是在平原地带,一般不这样排序,木匠之后是铁匠。行内有言曰:短木匠长铁匠。意思是木匠最重要的工具是锯子,锯子锯木头越锯越短;而铁匠的主要工具是铁锤,铁锤打铁越打越长。不论是长是短,木匠铁匠做出来的东西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家什。然而石匠呢,虽然做出来的石器也是为人们日常生活服务的,但用处并不是太广泛。不过,因为莲浦一带地处太行山深处,遍地都是石头,石匠也就应运而生。山区的石器用途要比平原多的多,比如盖房砌墙用的石料,垒梯田用的石块、喂猪用的食槽,还有坟地、庙宇前的石碑等等,都需要经过石匠修整、打磨。莲浦村的风俗,如果张三家盖新房,既请了木匠又请了石匠。吃饭时,木匠要坐头首,石匠坐二首。可见石匠的地位仅次于木匠。


  张转祥学石匠,拜的师父名叫冯止尘,家住莲浦村西四里地处远的皇留口村。提到皇留口这个名字,读者一定会有印象。


  这时,我插嘴说:是不是《凤女考皇》这一集中提到的皇留口?也就是鬼女凤子老家那个村。


  张老顺说:你说得对,就是鬼女凤子老家那个村。皇留口村子不大,也是百八十户人家,却出了四五十个石匠,技艺出众的石匠就有一二十人。张转祥的师父冯止尘在这群石匠中,技艺堪称数一数二。


  皇留口村为什么出了这么多石匠?而莲浦村的石匠听说只有张转祥一个人?我问。


  张老顺说:匠人在莲浦村很受人尊重,但莲浦村的匠人却很少。这里所说的少是指一种行当最多两人,大部分行当只有一个人。比如木匠只有张包肉两个人,石匠只有张转祥一人,铁匠也只有他弟弟一人,还有其他一些匠人种类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纳闷。


  这就与莲浦村的特点有关系了。现在我先不回答你,等我把匠人的故事系列讲完时再告诉你。其实,到时候你也可能自己就明白了,用不着我多说了。而其他村就与莲浦村不同,匠人数量比较多,比如皇留口的石匠多,同在《凤女考皇》一集中出现的砂口村的铁匠也多,还有的村篾匠、毛毛匠等特别多......


  张老顺还要继续往下讲,我打断他的话头说:请你等一下。你刚才说,莲浦村有两个木匠?


  张老顺点点头:是啊,两个木匠。


  我说:不是只有张包肉一个人吗?


  还有一个。但这个人现在我也不讲,先留下一个“扣儿”给你。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


  张转祥为什么拜了皇留口村的冯止尘为师?说起来这也是遵循了张包肉的遗愿。上一集《鬼斧神工》中提到张包肉为了两个儿子的一生平安而拒绝传授他们木匠技艺,但又留下一句活口,主要是对大儿子张转祥说的,意思是你如果实在愿意学一门手艺,就可以学石匠。当年在建造莲浦村的戏楼时,皇留口村有好几个石匠来干活,其中不乏技艺超群者,你可以从中选一个做师父。张包肉并没有告诉大儿子选谁。等他去世后,张转祥打问了一下,知道冯止尘的技艺在皇留口村数一数二,就想拜他为师。开始时冯止尘不愿意收张转祥,倒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他的徒弟都是本村冯家的人,从未收过外村外姓人作徒弟。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个张转祥是张包肉的大儿子,自己和张包肉关系不错,是多年的朋友。假如这个孩子天赋和资质不是上乘,学不出手艺来,一是对不起老朋友,二是毁了自己的名声。有一天晚上,冯止尘做了一个梦,梦见张包肉来找他并对他说,咱老哥儿俩无话不谈,谁都知道谁的底细。我这个大儿子不能学木匠,只好跟着你学石匠了。你就收下他吧。有了老朋友的梦中相托,冯止尘这才把张转祥收在门下。


  张转祥跟着冯止尘学了两年,石匠一些入门的技艺已经全部掌握了。张转祥的天赋和资质虽然比不上长着两个“脑袋”的父亲,但也继承了他的大部分遗传基因,算得上一个绝顶聪明之人。又过了两年,他技艺已经赶上师父冯止尘,甚至某些方面比师父犹过而无不及,尤其是在石块上雕龙刻凤,就像父亲张包肉在木工技艺一样,那叫一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端的是雕龙能呼风唤雨,刻凤可展翅腾飞。懂行的人都知道,石匠其实是个颇费力气的营生。一块木板有多重?一块石板有多重?木板有多硬?石板有多硬?木匠用的凿子和斧头,在木板上雕龙刻凤只要技艺好基本就行,可石匠则不然,錾子和锤子要比凿子和斧头重多了。所以,一个好石匠,做一件上乘的石质艺术品,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还要有一个强壮的体格,要能得搬得动石头抡得动锤子。


  先说一件往事吧。


  有一年,京城传下玉旨,皇宫里要大兴土木,从皇留口村选调一批能工巧匠进京。一个荒村僻壤的小山村为什么受到皇宫的青睐,要从这里招调工匠?张老顺说,要说明这个问题,需要先交代清楚一件事情,这个话头有点长,请读者耐着性子慢慢看。原来,当年皇留口三考康熙皇帝的村姑凤子因为聪慧漂亮赢得康熙龙心大喜,答应从五台山回来就纳她为妃带她回京。不料因为凤子剪了满手的长指甲,康熙认为她剪了凤爪而悔了婚。凤子姑娘见状羞愧难当便悬梁自尽。后来康熙得知皇留口这个地方产一种质地良好的汉白玉石材,因而当地也出了不少技艺精湛的石匠,这些石匠全姓冯,而且还得知凤子姑娘也姓冯。康熙总觉得愧对凤子姑娘,就想找个机会报答她一下。正好这一年紫禁城三大殿的汉白玉石栏杆有的已经破损需要更换新石料,康熙下旨内务府从皇留口运送大量汉白玉石料进京,还颁旨征召皇留口村的石匠进京来完成这一工程,而且开出的酬劳非常优厚。按说这是一件大好事,为皇家干活儿既可以出名扬万儿又能挣一大笔银子。不料,皇留口的石匠却不愿意去京城,更不愿意进皇宫,也不愿意把石料运到京城。石料的开采需要石匠来办,要先从山上开采出荒石也称毛料,然后做成半成品运进京城,石匠进京后再把半成品凿刻为成品安装在栏杆上。皇留口的石匠为什么不愿意干呢?因为这个村的石匠有个领头的人叫冯来元,他是皇留口村技艺最好的石匠,而最重要的他还是凤子姑娘的亲叔叔。当年康熙悔婚,害得冯来元的亲侄女凤子白白丧了一条生命,才是个十六七岁的人哪,正所谓豆蔻年华!人死了,康熙屁也不放一个,一拍屁股就回了京城,气的冯来元得了一场大病,恨不得把康熙生吞活剥了才解心头之愤。然而,他一个无权无势穷老百姓又能把当朝皇上怎么样?只能是打掉牙齿和血咽,别无他法。多少年来,冯来元时时刻刻想为侄女凤子报仇,最起码要找康熙讨个说法,苦于一直等不到机会。这次康熙征召皇留口的石匠进京,冯来元觉得为侄女报仇雪恨的机会到了,就想了自认为比较好的办法:不应召!不管你是京城是皇宫还是皇上,我懒得伺候你!


  眼看进京的时间到了,朝廷内务府的人一看征召的石匠没来,着了急,赶快报与皇上。康熙一听也生了气!嗬,天底下竟然有此大胆之人,竟敢视皇上的谕旨如无物,这乃是典型的抗旨不遵,按律当斩!但康熙又一想,毕竟当年自己有愧于凤子姑娘,听说这些石匠都是凤子的族亲,就按下一口气,下旨内务府再去请!要告诉皇留口的石匠们,再不应召,杀无赦,看你们有几个脑袋!


  这一下,有的石匠害怕了,找冯来元商量:有道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咱们一介山民怎么敢和朝廷斗!咱不为别的,就冲那白花花的银子也得去啊!有钱不挣那不是就傻到家了吗!


  石匠们轮番上阵劝说冯来元,最后竟然把他说动了。其实,这时的冯来元也有了自己的打算:可以去京城也可以进皇宫,但不能好好给你康熙干活儿,得想法祸害祸害你。即便祸害不死你,也得给你起起腻让你脱层皮。主意一定,他就带着全村的石匠开采出一批汉白玉石料先运往京城,随后又带着十多个技艺较好的石匠往皇宫进发。


  冯来元这一族人是皇留口文化程度最高的人,在《凤女考皇》一集中,读者已经看到了,一个小小的女娃子就能把当今皇上考住,那智商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冯来元读过好几年私塾,有扎实的国学功底。他从古籍中得知,太和殿是皇宫里最高大的建筑,是皇家举办隆重庆典的场所。举办庆典那自然是少不了皇上的,于是,冯来元心里就冒出个主意:就在康熙走过的地方做些手脚,祸害他一下。


  这一天,康熙召集群臣在太和殿议事。当他踏着台阶走上太和殿时,忽然发现有一处栏杆上刻着一个人的画像。这个人他觉得眼熟,可一时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他下意识地停下脚步细致地端详这个人像,奥,终于想起来了,这是多年前在皇留口村考过自己的凤子姑娘!一见到凤子姑娘,康熙的心里猛然“咯噔”了一下。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好多年了,可康熙的心里始终难以忘记这位美丽聪慧的好姑娘。可惜呀可惜,自己和她没有缘分。这一次皇宫修缮工程,自己下旨用皇留口的石料用皇留口的石匠,就是为了这个凤子姑娘。尽管如此,仍然觉得弥补不了自己对凤子姑娘的愧疚之心。康熙这样想着,脚步不由自主地向栏杆走去。快要接近栏杆时,忽然脚下的一块石头碎裂了,康熙一脚踩空,身子不由地趔趄了几下,要不是被身边的太监和侍卫急忙拉住,康熙非得硬硬地摔一跤不可。


  这个突如其来的事件把康熙周围的王公大臣吓了一大跳!马上有人前来查看那块碎裂的石头。宫廷造办处不乏懂行之人,他们发现这块石头原本就是一块碎石铺在了刚才康熙走过的地方。石头是经过特殊加工的,乍一看与正常的石头没有任何区别,但只要用力一蹬就会碎裂。显然,这是有人刻意为之。此人知道康熙要经过这里,加上栏杆上的人像,分明是故意引诱康熙往这里走。查!一查到底!竟敢陷害当今皇上,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其实这件事情不难查,和明摆着一样。石料是从皇留口运送来的,石匠也是从皇留口征召来的,毫无疑问,这事肯定是这伙石匠干的。刑部官员把冯来元等十多个石匠拘禁在一起,审问谁是此番图谋不轨的主使。冯来元站出来说,事情是我干的,与其他人无关。你们把大家放了,我一个人做事一个人当,是剐是砍任由你们!但不能殃及乡亲们。既然有人主动认账,这事就好办多了。官员问冯来元,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谋害当今皇上?冯来元摇摇头说,你们是问不出来的!你们带我去见康熙,见了他我自会说明原由。官员白了他一眼说,皇上也是你想见就能见的?冯来元冷笑一声说,见不到康熙,我是什么话都不会说的。


  无奈,官员只好把冯来元带到康熙面前。康熙问他:说,朕与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你为什么要加害于朕?


  冯来元嘿嘿一笑,说:往日无冤近日无仇?说的轻巧。当年我的亲侄女死在你的手里,怎么能说无冤无仇?


  你的侄女是何人?康熙问。


  你可记得皇留口村的凤子姑娘?冯来元说。


  当然记得。


  那是我的亲侄女。她的父亲是我大哥。大哥患病早早撒手人寰,留下她们孤女寡母甚是可怜,只好开一间小店维持生计。你曾答应过侄女的婚事,不料后来反悔,逼得侄女悬梁自尽。她的母亲思女过度最后疯了,一头扎在河里淹死了。你说,这难道不是冤?难道不是仇?


  康熙一听,奥,敢情面前这位是凤子姑娘的亲叔叔。他本来是要治冯来元重罪的,但明白了他的身份后觉得下不去手了。当年自己确实有负于凤子姑娘,总想弥补过失,这才有了运石料调石匠。想不到竟然出了这么一档子事。然而,按大清律,谋害皇上那是灭九族的重罪,想赦免都难,同来的十多个石匠也都与凤子沾亲带故,所以都难辞其咎。最好只好下旨赐死冯来元,别的石匠免罪遣返原籍。


  见同来的石匠能够安全回去,冯来元跪下给康熙磕了个头,说:请皇上允许我去看看雕刻着凤子画像的那根栏杆。她的画像是我雕刻出来的。


  康熙探口气,挥挥手,让冯来元出去了。冯来元来到栏杆前,乘人不备突然一头撞上前去。跟随着的人来不及拉,就见冯来元已经脑浆迸裂一命呜呼了。康熙得知后,心里不由的一阵难过:本来想为皇留口村办点善事,不想事与愿违,反倒又搭上了一条人命。唉,这又是何苦呢!


  冯来元是冯止尘的爷爷。冯来元领着石匠到京城时,冯止尘的父亲冯应先岁数还不大,但也得到了冯来元的真传,石匠技艺已经很不错了。本来,冯应先也想去京城,但冯来元考虑到这次京城之行凶多吉少,怎么也得给冯家留下一个根苗,就没有让他去。冯来元死后,冯应先雇了一辆小驴车去京城往回运送冯来元的尸身。为了尽快赶回家让父亲早日入土为安,冯应先日夜兼程行色匆匆。有一天晚上,在回家的路上,冯应先突然听见棺材里有动静,似乎里面的人在翻身。开始冯应先没有在意,不料棺材里的动静越来越大,莫非里面的死人又活了过来?关于这一点,在前一集故事里讲过,莲浦一带的棺材是带通气孔的,曾经发生过一些死人还阳的实例,但那是刚咽气不久,而冯来元已经去世好多天,尸身都快腐烂了,怎么还能还阳?然而这棺材里老闹腾,搅得冯应先心神不定,就让驴车停下,他打开棺材盖子,想看看里面究竟是怎么回事。他看到死去的父亲静静地躺在棺材里没有任何活过来的迹象,就深深地叹了口气,又把棺材盖上。不料走了没几步,棺材里又闹腾起来,而且动静比以前更大,搅动的驴车行进都有些困难。冯应先只好又让驴车停下,他站在棺材边不住嘴的祷告:我知道父亲死的冤枉,可人家是皇上,咱有什么办法?你老人家有什么要对儿子说的就敞开说,儿子在这里听着呢!


  冯应先说过这一番话后,棺材里倒是不闹腾了,但驴车的前方忽然多了一个黑影。看身高和胖瘦,冯应先断定这就是父亲。他连忙上前几步朝着黑影跪下说:父亲有什么教诲?


  黑影说了一声:起来说话。


  果然是父亲的声音。冯应先站起身来。只听黑影轻轻地叹口气说:皇留口啊皇留口,皇上留在秦台口(皇留口原来的村名)有什么好处?白白让我们冯家丢了两条人命。孩子,为父今晚要告诉你一件事情。


  冯应先说:这一点孩儿已经猜到了,你老人家尽管说就是。


  黑影说:我冯家祖先世世代代吃石匠这口饭。小时候听爷爷讲,我们这一行里将来要出两件大事。


  哪两件大事?冯应先问。


  石破天惊。黑影说。


  这、这是一件事情啊!冯应先说。


  不是一件是两件。一件叫石破,一件叫天惊。黑影一字一顿地说。


  一件叫石破一件叫石惊?这两件事情于我冯家有什么妨害吗?冯应先又问。


  黑影说:石破这一件事情已经应验。为父这次进皇宫为报凤子之仇,曾故意在太和殿台阶上弄碎一块汉白玉石料,但也为此丢了性命。


  一听这个,冯应先急忙说:难道天惊这一件事情还要应先在我们冯家人身上吗?还要伤及我冯家人的性命吗?


  至于天惊,将来究竟应验在谁身上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是好事还是坏事也无法确定。不过,听爷爷的口气,似乎并没有应验在我们冯家人身上。


  可除了冯家,周围十里八乡的外姓人没有当石匠的呀!冯应先皱了皱眉头。他想,这哪里是石破?分明是父亲的性命破了!他实在不愿意天惊再降临到冯家人身上,管他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为父知道你的心思。你如果不愿意天惊一事降临我冯氏家门,只好破破我家传承了多年的规矩了。黑影说。


  冯应先问:难道是要破破不收外姓徒弟这条规矩吗?


  黑影说:对。这条规矩是我们冯姓石匠鼻祖订立下来的。我不知道当初老祖宗为什么订立下这样一条奇怪的规矩。正是因为这一条奇怪的规矩,很多优秀的小伙子被冯家拒之门外。这样做的害处是,除了家乡一带少了很多好石匠外,也不利于我们冯氏家族与乡邻的沟通、信任与合作。在外人看来,我们冯姓族人小气得很。当年我曾想破破这条规矩,收个外姓徒弟,但因为凤子的事情出现以后,我总想着为苦命的侄女报仇雪恨,耽误了收徒弟这件事情。现在看来,这件事情只有你去完成了。


  冯应先一听,连忙打断黑影的话头说:孩儿无能力担负为冯家授受外姓徒弟的重任。父亲知道,我的石匠技艺不及你的一二。倒是我儿子冯止尘虽然才是个七八岁的孩子,但从小喜欢摸索锤子錾子之类,或许将来石匠的造诣要远超过你我。如果由他来课徒,也不枉费冯家人的一片善意,自然也不会丢冯家的人。


  黑影听了这一番话,黑暗中点了点头说:此话有理。或许天惊一事,就应验在这个外姓石匠身上。将来你的儿子冯止尘长大后,你告诉他每年在我的身亡之日夜间,到我的坟头上去一下。


  冯应先一愣,问:到你坟头上干啥?


  去自然就有去的道理,你不必多问。黑影说着,忽然没了踪影,而驴车上的棺材里又有声音响了几下,随即便无声无息了。冯应先知道,这是父亲魂灵归了原位。于是,赶着驴车一路向皇留口走去。


  ......


  十多年之后,冯应先的儿子开始跟着父亲冯应先学石匠。冯应先记着父亲的嘱托,每年在父亲身亡之日的夜里,就让冯止尘到他的坟头上去。冯止尘虽然长得五大三粗,但胆子很小,一听父亲让他夜间到爷爷的坟头上去,吓得浑身只打哆嗦,不愿意去,荒郊野外一片孤坟,去那里做什么?冯应先说,你爷爷没有告诉我去做什么,但我觉得他一定没有恶意,他断然不会祸害自己的亲孙儿的,绝对是对你有利的事情。


  听父亲如此一说,晚上冯止尘战战兢兢地来到村下爷爷的坟头。在坟头的前面,冯止尘忽然看到有一根蜡烛在点燃,发着昏暗的光。借着烛光,冯止尘看见有一块石头,上面摆着两样东西,都是石匠必备的工具:錾子和锤子。这两样东西对于冯止尘来说再普通再熟识不过了,他每天都要和它们打交道。


  正在这时,冯止尘突然听见坟头之内传出一个苍老而低沉的声音:你把这两件东西拿起来。


  冯止尘闻听吓了个愣怔,抖动着嘴唇问:你、你、你是我的爷爷?


  对。我就是你的爷爷冯来元。坟头内又传出一声苍老而低沉的声音。


  冯止尘说:咱家里就有这些东西。这大黑天的,爷爷让我来难道就是让拿这錾子和锤子?


  苍老而低沉的再度从坟头传来:孙儿不必多言,让你拿你就拿。


  冯止尘不再问话,跨前一步去拿錾子和锤子。奇怪,怎么也拿不起来,两样东西好似有千万斤重。他有些纳闷,这錾子锤子与自家的没有什么两样嘛,估计也就是六七斤左右,自己怎么就拿不动呢?


  苍老而低沉的声音又传了出来:孙儿,你什么时候能把这两件东西拿起来了,你的石匠功夫就算学到家了,也可以收徒传艺了。说完,没有了声响。荒凉的坟地里显得死一般的寂静,只有豆一般大的烛光在冷风中左右晃动,随时都有被吹灭的危险。


  从这天开始,每当冯来元身亡的日子,冯止尘都要夜间来爷爷的坟头上,每次都能见到一把錾子和一把锤子。开始几次,冯止尘拿不动,后来不仅逐渐能拿的动,而且慢慢还得心应手起来。直到有一次,冯止尘来到爷爷的坟头,只见黑乎乎的一片,没有了烛光,也找不到那两把錾子和锤子了。他在坟地里寻找了好长时间毫无收获,正暗自诧异,忽然想起第一次来时爷爷说过的话:只要拿的动錾子和锤子时,你的石匠功夫就学到家了,也可以收徒传艺了。想到这里,冯止尘跪在爷爷坟头前磕了三个头,感谢爷爷的传艺恩德。他知道,自己的技艺已经炉火纯青了。


  冯止尘终成皇留口一带最好的石匠。那年莲浦村建造戏楼,他也参加了这一工程并和木匠张包肉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张转祥想学石匠找到冯止尘,张包肉又托梦给他。他下来打问了一下,张包肉这个大儿子自小聪颖,是个当匠人的好坯子,就收了下来。不出几年,张转祥的名气水涨船高已经与师父冯止尘并驾齐驱了。因为张转祥的父亲是一等一的好木匠,所以张转祥是集木匠与石匠于一体,他在石料上錾刻人物、虫鸟花卉等细线条的活儿要远远优于师父冯止尘。


  这一年的夏天,时值三伏季节。张转祥要给村里一户人家的坟头做一块石碑。这户人家家境殷实,要求也就较高。石碑不仅要高大,而且要刻上碑文,最主要的是石碑上要刻上两条龙。为什么要刻上两条龙?原来坟墓里埋着老两口,两人正好同年生人都属龙。晚辈为了纪念老人显示孝心而有此举,出的酬劳也很可观。张转祥接了这么一个大单,自然不敢有一丝半点疏忽,尽心尽力地干了将近一个月,终于把石碑做好。待等石碑竖到坟头上时,引得很多人前来观看。坟茔之地也不是什么好地方,除了清明节和亡灵的忌日,一般不会有人到坟茔来的。但张转祥这块石碑刻得太好了。碑文也是他所刻,那一手漂亮的魏碑体非常夺人眼球。特别是那两条龙,一公一母,相互缠绕吞云吐雾呼之欲出。


  这天夜里,晴晴的天气突然阴云密布。半夜,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顷刻间倾盆大雨自天而降。就在这时,村里有人看见石碑前来了两个人,一男一女。男的身着蟒袍玉带,女的身着凤冠霞帔。那男的伸出手来抚摸着石碑上的龙对女的说:这个石匠好手艺,看把咱们俩刻得多么好啊!女的也抚摸着龙说:是啊,宫里那些画师都没这个石匠刻的好。男的又说:要不咱们见见这位石匠师傅吧。女的说:好主意,还得给他一些奖赏。


  过了一会儿,有一对男女来敲张转祥的家门。夜深人静,张转祥听见门响,迷迷糊糊披了件衣服出来开门,一看是两个过路人,这么大的雨,他们可能是借宿避雨的,就热情地把两人让进屋里。进屋后,张转祥借着灯光一看,好生奇怪:外面下这么大的雨,两人身上的衣服居然一点都没有淋湿。张转祥问:二位来自哪里?要到哪里去?外面又是风又是雨的,你们饿不饿?要不我给你们弄点饭吃。


  那男的摆了摆手说:不劳驾你了,我们都不饿。我们家在林晓村,离这里很远。这次来皇留口村办事,赶上了下大雨,在贵处避一阵雨就走。张转祥想,你们身上一个雨点都没有,还来这里避什么雨?一定在别的地方避过雨了。那女的则说:听说你是一位好石匠,以后我们有需要你的时候,请师傅不要推辞。


  张转祥摇摇头说:谈不上好。但不知二位怎么知道我是石匠?我们好像是第一次谋面吧?


  那男的说:是第一次见面,但我们看过你刻的石碑了,那真叫一个好!


  张转祥哈哈一笑说:承蒙二位夸奖。你们想必累了,不如早点歇息了吧。说着,自己倒先打了个哈欠。


  那男女见状,就不再多说别的,谢过张转祥,在外间屋里休息了。


  第二天早上,等张转祥起来一看,两个男女早没有了人影。他们睡过的炕上留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这样几个字:石匠有神功,惊煞天上人;雨夜晤尊面,留作来日情。张转祥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师父冯止尘。


  冯止尘听了也大吃一惊,因为他已经得知昨晚石碑前来过两个人,现在张转祥又拿来来人留的字条,于是他想起爷爷冯来元曾对父亲冯应先说过的石破天惊两件事情。石破一事应验在了爷爷身上,天惊一事看来应在了徒弟张转祥身上。来人说家在林晓村,肯定是指凌霄殿,这两个人一定是玉帝和王母。当天夜里,冯止尘带着徒弟张转祥来到冯来元的坟头前,告诉爷爷石破天惊两件事情一一应验,请老人家放心吧。这时,两人似乎听到坟头里面有人长吁了一口气,而后就再也没有声音了。


  ......


  好一段长长的讲述。张老顺好像有些累。我提醒他,你先好好休息,下面还要讲张包肉二儿子铁匠的故事呢!


  张老顺说:我原本想讲讲铁匠的故事,但现在改变了主意,想先讲莲浦村第二个木匠。


  那感情好,我对这第二个木匠特感兴趣。


  好,那就请听第三十三集《墨斗王者》。


作者:司马青衫
附庸风雅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遇见美好,聪明人是分享出去.)
版权所有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或注明出处:http://www.simaqingshan.com/post/3259.html

已有 0 位网友参与,快来吐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