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风秋丨早起听梧桐

宗风秋丨早起听梧桐 梧桐 夜静春山空 人闲桂花落 宗风秋 感悟文章 第1张

  早起去打太极拳,忽听河边的梧桐树上,几片梧叶落下,铿锵有声。


  只知古人说,梧桐树是最先感知秋声的,却不知这一片梧叶落下,竟有如此怦然的声响。


  相传宋朝时期,立秋这一天,宫廷会派人把盆栽的梧桐移人殿内,等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树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名曰“报秋”。秋天,就在这样隆重的仪式中来了!


  昨晚一夜也没睡好,只好翻开手机,欣赏那些五颜六色的花卉图片,因而又想起小时候。


  那时候的世界很小,吃的单一,色彩也很单一,但并不觉得贫穷。花儿除了早春的杏花,桃花,见的最多的就是棉花花和梧桐花了。棉花的花,初开时是浅黄色,渐渐由浅黄变成浅红,然后慢慢凋残萎落,结出青色如豆的棉桃。梧桐花开起来,则是一种轰然怒放。满树满枝紫色的花儿,一朵朵一串串随风摇曳。远看云蒸霞蔚,近看雅韵仙姿,不张不扬,大气端庄。“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凤凰是最美的鸟,梧桐也是最美的树吧?


  那时候见的人穷,诱惑少,欲望也少。奶奶陪嫁的桌子,极有可能是她母亲曾经的嫁妆,不过是重新上一遍油漆,在那个隆重的日子里,用染成红色的麻绳绑了抬过来,就成了奶奶的嫁妆。那桌子油漆斑驳,桌面是一块木板外面镶一圈木边,镶边与木板之间,有一圈半指宽的裂缝,裂缝里落满灰尘。当时,在这样的桌子上读书写作业,一点也不觉得寒酸。


  那时候生活十分简朴,却有一种仪式,至今难以忘怀。就是在入伏这一天早晨,在太阳出来之前,去井里打来新鲜的凉水,空腹喝下,据说是可以避暑的。一夜的暑热过后,喝上几口新打来的凉水,顿觉浑身上下,从里到外,清爽无比。而入伏的那一整天,也因为这几口凉水,变得特别有意义,这是我最初的仪式感。


  接踵而来的就是中秋节了。中秋节的晚上,月饼是必不可少的。那时候月饼很少,但是敬奉天地的月饼,必须是一整个的。


  家里没有盘子,奶奶常常用碗盛了那月饼,站到院子里仰望明月,口中念念有词,然后把月饼切成几块,分给她的孙子孙女们。那时候总觉得很奇怪,怎么到院子里站站,老天爷就把月饼吃了?而且,这月饼并不见少去一星半点啊?


  接下来就是过年了。过年之前要先祭灶。腊月二十三,奶奶把提前请来的灶王爷的年画,贴到灶台边,烧香磕头祷告,请求灶爷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那时候,人们对于天地的敬畏,是随时随地、时时刻刻的。过年了,蒸馒头蒸豆包,要先敬天地。每次都是奶奶盛到碗里,我端到院子里去,并且也学着奶奶,一边仰望天空一边念念有词。另外,煮肉下饺子也要先敬天地,以祈求上苍在新的一年里,保佑我们四季平安,五谷丰登!甚至每一次仰望天空,每一次抬头望月,心中都充满对天地的敬仰和感恩。


  只是,那时候的人都没有钱,也不知道敬财神,似乎只要吃饱穿暖,大家就心满意足了。现在,几乎所有的店铺里,都供奉着财神!除此之外,现在的生活里,实在少了很多仪式感。


  大家住在社区的楼房里,过年时不祭灶了,不用煮肉,甚至饺子也只包很少一点。现代人生活好,吃啥有啥,用老年人的话说,天天都是过年呢。


  中秋节大家一起赏月倒是有的,拜月的仪式,大多也省略了。倒是清明节,上坟祭主又重新兴盛起来,左不过是姐妹兄弟们一起,借了上坟的契机,踏青游玩罢了!


  立秋是从来都没什么仪式的。对于立秋,我最主要的仪式感,就是每年立秋过后,屋后学校的清洁工,天不亮就用大竹笤帚,呼啦呼啦地扫落叶。那声音总是在凌晨五点准时响起,竟比闹钟都准时。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只是,唯有心闲了,夜静了,才能听到桂花落的声音。而梧桐叶落的声音,相对而言就大多了。先是听到“啪”的一声脆响,梧桐叶脱离了母体,接着便是“哗啦”一声,梧叶落地了!那声音,好像不是来自树上,而是来自自心的震颤,细细听来,声声都是梵音。


  

作者:宗风秋


  


作者:司马青衫
附庸风雅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遇见美好,聪明人是分享出去.)
版权所有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或注明出处:http://www.simaqingshan.com/post/3018.html

已有 0 位网友参与,快来吐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