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破西游】两个颇有象征意味的比丘国人(下)


【勘破西游】两个颇有象征意味的比丘国人(下) 勘破西游 西游记 新解西游记 第1张

  再说驿丞。


  唐僧师徒走入都城,见到家家户户门口都放一鹅笼,笼中各坐着一个五七岁的男孩。唐僧心有困惑,在住入驿站后就询问驿丞。


  一听唐僧询问小儿之事,驿丞立刻变脸,低声说:““长老莫管他,莫问他,也莫理他、说他。请安置,明早走路。”


  唐僧再三追问,驿丞无奈,摒去众人,把国王无道,要吃小儿心肝的事情一一相告。唐僧听后大叹昏君无道,打定注意要救小儿。


  驿丞见唐僧如此,大惊失色,再三劝说唐僧,明天见君时切莫多话,只是倒换官文便了。


  第二天,唐僧换了锦襕袈裟,准备上朝。这驿丞再次拦住唐僧,嘱托千万不要多嘴、莫管比丘国这闲事。


  这驿丞在得知诸多小儿将沦为药引后,能当着唐僧的面,痛斥国君无道,可见心中是明确的是非观念。


  在唐僧询问鹅笼真相时,驿丞迟迟不肯说明真相,只是劝说唐僧莫管,此时的驿丞并非冷血,而是顾惜唐僧的安危。可见,这驿丞心地还是颇为良善。


  但是,这样一个心有是非、心地良善的人,在罪恶面前的态度是什么呢?


  是心中腹诽,同时却默默承受。


  整个吃小儿心肝事件中,比丘国从上到下,没有一个官员提出反对意见。所有人都明白,这小儿心肝乃是国王的药引。救小儿救等于灭了国王的长生之道,就等于要去杀了国王。


  于是,在小儿与国王的单向选择中,所有比丘国官员,都选择了国王,而放弃了小儿。


  当唐僧准备上朝营救小儿时,驿丞为何让唐僧莫管闲事?


  此刻驿丞的劝说,与当初的意义已经截然不同。


  当初,是关心唐僧,不想唐僧陷入无谓的是非中。此刻,是关心自己,若唐僧公然提出营救小儿,在国君(国丈)追查之下,势必会挖出驿丞。


  驿丞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权力与性命,一而再的阻止唐僧行善。


  行善,从来都要付出代价,更是需要资本。


  唐僧为何力主营救小儿?是唐僧比驿丞要善良吗?不是。


  当初孙悟空打死六贼时,唐僧大骂孙悟空,其核心意思不是说孙悟空不该打死人命,而是担心孙悟空胡乱打死人命后驾云跑了,剩下唐僧去顶缸。


  唐僧行善,是有前提的。这前提同样是不伤害自己。


  在有孙悟空强大神通护佑的前提下,唐僧做出了营救小儿的决定。


  唐僧的骨子里和驿丞是一路人。


  唐僧与驿丞的行为可耻吗?


  不可耻。


  这个世上有五种人:一曰舍己利人,二曰利己利人,三曰利己不损人,四曰损人利己,五曰损人不利己。


  第五个层次是傻瓜,此种人极少,但依然存在;第四个层次是庸人,或者自以为聪明其实很傻的人。第三个层次是凡人,如唐僧、驿丞以及我与看文章的你,基本都属于此列;第二个层次是智者,古今那些笑傲江湖的风云人物,大都属于此列。第一个层次是圣人,比如传说中的孔子、释迦牟尼,只求付出,不问收获。


  古代儒家一直提倡舍身取义,口号喊了几千年。结果,儒风最盛的大明王朝,号称最有风骨的王朝,都城被破时,满城士大夫集体投降,无人殉国。陪伴崇祯帝的,只有一个太监。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行善,就已经足矣。


声明:

版权丨勘破三界仙佛乱斗迷局,揭秘取经路上群妖真相。叶之秋勘破西游”系列掀品西游狂潮,绝对颠覆传统解说。在线阅读全部作品,请关注微信原创公众号:叶之秋读书

编辑丨司马青衫


作者:司马青衫
附庸风雅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遇见美好,聪明人是分享出去.)
版权所有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或注明出处:http://www.simaqingshan.com/post/1767.html

已有 0 位网友参与,快来吐槽:

发表评论